为什么要提高公共消费支出——肺炎疫情影响评估

发布时间:2020-06-23 20:40 | 来源: 未知 | 作者: admin |

疫情冲击下国内消费需求出现较大幅度下降,如1-5月比去年同期下降13.5%,同时全球疫情蔓延扩散加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,全球需求萎缩严重,外需面临较大不确定性。在内外部需求叠加冲击下,为实现“六稳”和“六保”,今年3月27日和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明确提出“增加公共消费”,以扩大国内需求和释放消费潜力。但当前我国公共消费存在总量不足、结构失衡、区域不均等问题,对消费需求的“挤入效应”有待强化。为此,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,增加公共消费尤其是社会性消费比例,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消费公平性,缓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增强经济增长动能。

一、中国公共消费现状:总量不足、结构失衡、区域不均

(一)横向国际比较:公共消费率偏低

公共消费率是公共消费支出与名义GDP的比值,是衡量政府部门消费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1970年以来我国公共消费率明显低于全球、欧元区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,有待进一步提升(见图1)。同时与主要国家相比较,我国公共消费率排名亦靠后,如2009-2018年期间我国的平均公共消费率(13.7%),不仅低于法国(23.9%)、日本(19.9%)、美国(15.2%)等发达经济体,也低于巴西(19.4%)、俄罗斯(18.3%)等发展中国家,仅高于印度(10.8%),说明我国公共消费率在全球处于偏低水平(见图2)。

(二)纵向历史比较:公共消费增速呈放缓趋势

从我国公共消费增速走势看,1970年以来公共消费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走势基本一致,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消费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,而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的基础是国内生产总值(GDP)(见图3)。2011年以来我国步入经济结构转型期,潜在经济增速进入下行周期,公共消费增速亦随之放缓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公共消费率反映的是公共消费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之间的相对变化,当公共消费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时,公共消费率提高,反之则相反。2011年以来公共消费率水平稳步提升,主要原因在于名义GDP增速较公共消费增速下降的更快,而不是公共消费增速的提高。

(三)支出结构:社会性消费支出不足

增加公共消费,首先要对其支出结构进行分析。公共消费是政府部门的“消费性”支出,包括政府自身消费即行政成本,以及社会性消费如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、科学技术支出等。公共消费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其细项数据难以获取,这里我们根据可获取的数据,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。

与公共消费率一致,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整体偏低。2018年我国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和广义财政支出(一般公共财政支出+政府性基金支出)在名义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4.1%和32.9%,低于全球主要国家40%-50%的平均水平(见图4),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偏低制约公共消费率水平的提升。

公共财政支出中,我国公共消费占比相对合理。2018年我国公共消费在广义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44.6%,低于日、韩和部分欧洲国家,但高于美国、意大利、法国等国家,整体水平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。但值得说明的是,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突出,上述公共消费占比高估可能性偏大。

财政支出中,社会性消费支出严重不足。社会性消费主要指政府部门在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、科学技术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。2018年我国财政的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支出在名义GDP中的比重分别为3.5%、1.7%和2.9%,与全球主要国家相比,占比均明显偏低(见图6-8),导致看病难看病贵、上学难上学贵等系列社会民生问题,反映我国财政社会性消费支出的严重不足,补短板空间很大。

友情链接